国防部发言人就所谓"军改师"传闻进行了澄清
一段时间以来,坊间关于中国军队改革的各种传闻不绝于耳,最近的一个莫过于所谓"军改师"了。在上周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曾有记者就此问题向发言人吴谦上校求证,得到的答复是"纯属臆测,与事实不符"。本来,这条新闻应该属于是那种看后即忘的那种。不过,当笔者看罢之后,却对"军改师"这个词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简单翻阅一下中国近代军事史料,笔者发现这个所谓的"军改师"其实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至少在当年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后进行的那两次并不成功的军事改革中,"军改师"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党军成立之初,军制并不统一
国民党军建军初期,一度以军为战略单位,其中的第4军和第7军还因骁勇善战而获得"铁军"和"钢军"的赞誉。至于军以下的建制则并不统一,如原广州革命政府所辖部队,每军下3个师、每师下辖3个团;而来自广西的第7军则直辖9个旅。
"二次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为裁减军队节约开支起见,又想借机排斥异己,下令着手进行军队整编工作。根据1929年1月召开的全国编遣会议之规定,全国陆军额定为60个师。并统一军制,即以师为战略单位,军为战时指挥机构,平时不设。师分甲、乙、丙三种:甲种师每师3旅、每旅3团;乙种师每师3旅,每旅2团;丙种师每师2旅,每旅2团。这种编制方案明显有利于蒋介石所直接控制的中央军(都是甲种师),因此遭到了各地方派系的强烈反对,甚至还因此在国民党军各派系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内战。
用德械装备组建的整理师数量其实很少
中原大战之后,国民党军的整军工作虽得以重启,但进展很不力。先是,计划按照"民国21年陆军暂行编制表"将全军均编成2旅4团制的师,却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发生仅编成了87、88等少数几个师。继而,蒋介石在指挥部队对各地红军的围剿作战中发现,现有师的编制有些大,很不灵活,于是又将师分为三种:甲种师为2旅5团制(即2个旅所辖的4个团之外,师再直辖一个独立团或补充团);乙种师仍为2旅4团制;丙种师则不下辖旅,而直辖3个团。到了1936年前后,又有所谓"整理师"与"调整师"之分。当时,国民党政府通过"以货易货"方式从德国购得一批武器。利用这批装备,蒋介石组建了20个"调整师"。理论上,每个这种编制的师下辖2旅4步兵团,1个骑兵团,1个炮兵团,另有工兵、辎重各1营,特务、卫生、通讯各1连。如此,全师计有13854人,马3508匹,步枪6127支,轻机枪254挺,重机枪75挺,迫击炮24门,步兵炮24门,野战炮36门。不过直到1937年6月,在20个师中,只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达到了这个编制,其余则无论是兵员还是火力都不足。至于那种"整理师",虽然也是2旅4团制,但师部直辖单位为山炮营、特务营、工兵营各1,战防炮连、通讯连、骑兵连、野战医院各1,全师官兵约1万多人。
上述编制仅限于蒋介石的中央军系统,各地方实力派的军队仍在编制上各搞一套。尽管如此,若假以时日,这次"军改师"或许仍可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果。然而,这一进程被日本的全面入侵中止了。
抗战中,一个中国师无力与一个日军师团对抗
抗战初期的战场实践证明,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一个中国师都无力与一个日军师团相对抗,根本无法遂行战略任务。于是在1938年,国民党军决定改以军为基本战略单位,其中甲种军下辖3师,乙种军辖2师。同时,为求指挥上的灵活性,取消旅一级单位,推行所谓"三角"师,即师直辖3个步兵团,辅以骑兵连、工兵营、辎重兵营、特务营和野战医院等单位,每师定员9000多人。后来,师的定员又被进一步缩到7000余人。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时,国民党军已经拥有步兵军100个,骑兵军4个,总兵力近500万人。
蒋介石无法接受马歇尔的整军方案
抗战胜利之后,国内外舆论强烈呼吁国共两党能够裁减军队规模,以节省军费开支,休养生息。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于是派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处,与国共两党共商"建国"。经过与各方协商之后,马歇尔于1946年初提出了一个关于国共两党军队整编的整军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中国陆军应编成野战部队及后勤部队。野战部队应包括由3个师组成之各军,再加不超过总兵力20%的直属部队。至整军工作结束之际,包括共产军军队在内的全国作战部队应有20个军,包括60个师;每师人数不超过14000人。值得一提的是,这60个师中的20个师应由共产党领导。对于马歇尔的这个方案,无论是整编后的军队规模还是共产党部队的所占比例,都是蒋介石所无法接受的。几番争吵之后,他决定先执行这个方案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一部分。
到内战爆发时,许多地区的国民党军还没来得及整编
在这个"删节版"方案中,很重要的一个动作就是将原有的军缩编为师。具体做法是:将现有各军一律缩编为师,每个师缩编为旅。整编之后,每个旅只保留2个团,多余的那个团将被裁减。这样,原来那种3师9团制的军被缩编为3旅6团的师;2师6团的军,缩为2旅4团的师,各独立师一律缩为2团制的独立旅。其终极目的是将国民党军队整编为90个整编师,每师2旅4团约14000人。整军计划分三期进行,第一期自3月开始,至4月底完成,整编陇海沿线及西北部队(新疆河西除外);第二期自5月开始,至6月底完成,整编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部队;第三期由7月开始,至8月底完成,整编东北、华北及新疆部队。不过,由于内战很快爆发,国民党军只完成了陇海路以南50多个军的初步整编,华北东北等地的部队仍保持原有的番号。
一边打内战一边搞整军,国民党政府显然力不从心。到了1948年8月,蒋介石又取消了整编师、旅,恢复以前军、师的番号,军以下按师、团、营、连、排三三制编组。换言之,这次的"军改师"又失败了
张灵甫指挥的整编第74师有3万多人
当然,这次"军改师"成效还是有一些的。国民党军队经过第一阶段的整编之后总数减少了五分之一,但各战斗单位的兵员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充实,如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就有3万多人;另一方面,各整编师的武器装备也大大改善。除了抗战期间美国援助的武器之外,国民党军又接收了近百万投降日军的装备,这就使得每个整编师除步兵旅拥有一个装备美式或日式火炮的炮兵营之外,还增设一个炮兵营,火力大大加强了。
第二次"军改师"又失败了
相较于以上些许优点,这次"军改师"弊端则更为突出!虽然蒋介石及其幕僚标榜要"精简大单位、充实小单位",但这一口号并未得到各级将领的认同。那些因部队被裁撤而失业的编余军官牢骚满腹不说,就连那些整编后的在职役军官也是心怀不满,他们认为自己被无故降了级。而内战的战争实践也证明,这次"军改师"也确实为各级指挥官带来了管理与指挥上的不便。由于这次整编工作进行得很仓促,以致在各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同时出现了整编师、旅和未经整编的军、师两种不同的编制,由此带来的战场管理方面的不便可想而知。不仅如此,许多整编师的师长都反映,无论是3旅6团制还是2旅4团制,在指挥作战的时候都不方便。在实战中,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曾在一次战斗前临时抽调所辖3个旅的工兵营拼凑出一个新的“团”以求灵活使用。(文张岩松)